果冻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果冻阅读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8章 世家阴谋诡计得逞 晋王如意直面危情

第28章 世家阴谋诡计得逞 晋王如意直面危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晋王李治在给太子的书信寄出之后就开始安排眼下的救灾工作,说是安排其实因为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做出具体安排,只是听县臣对灾情的提告,然后县臣就会给出自己的建议,李治只是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县臣就会做出解释,开始的时候县臣还有些拘谨,一来是没有接触过类似晋王这样的高位的人,二来以为晋王是在考较他,后来经过几天的相处县臣才知道晋王并没有太多的心思,就是单纯的不懂,并且好学,才会对他提出疑问,明白以后县臣对于晋王提出的疑问都会尽心竭力的,事无巨细的讲清楚,这样帮助晋王很快的就了解了百姓的情况,受益良多,跟着记录的如意也一起学到了很多。

在等待一段时间以后,晋王等到了支援的粮食,晋王和县臣都是暂时的松了一口气,最起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县臣决定酌情设立粥棚来救济食不果腹的百姓,但以免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县臣每天还是会安排得力人手到山里打猎采集食物,好在灾情救济工作都已经踏上正规。

只是这样的稳定并没有保持很长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只是来粥棚吃救济的灾民微微的增加,县臣和晋王略微的有些疑惑,但是负责打猎的人带回了不好的消息:外边还有更多的灾民往这里走来。

这是怎么回事?有更多的人向这里走来?县臣一边让人出去打探消息,一边就要到远处查探虚实,晋王赶紧让县臣一起骑马过去,于是几人就赶紧骑马跑向猎手说的地方,李治跟着县臣,如意跟着李治。

三人出了城跑了很远的地方,看见了猎手说的人,很多人,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灾民,都在向这里走来。

大家面色沉重的回到县衙,这时外出打探消息的人也已经回来,说是在灾民里有传言,来到这里可以吃上饭,这里有粮食,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灾民向这里走来。县臣和晋王不知道这样的留言是从何而来,但现在这都不重要了,眼下粮食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不然灾民来了没有吃的还是会饿死的,于是晋王又是赶紧修书一封送到了并州太子手里。

信里李治详细的描写了灾民的情况以及灾民的动向,并且着重写了灾民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需要粮食支援,太子把信给李绩看,要了一些粮食给晋王送过去救急,现在太子很觉得自己留在这里是个英明的决定,坐镇这里统筹安排,太子已经忘了自己留下来是齐王李佑的劝解和自己的害怕了,然后太子结合晋王的书信和自己的想法写了书信送往都城皇帝的手里汇报情况,证明自己是在好好做事。

太子的书信传到皇帝的手里,皇帝看了太子书信中的所作所为颇为条理,还是比较欣慰的,感觉这次太子出去还是有收获的。

晋王李治在收到太子送来的粮食以后并没有变得轻松,以为最近灾民在成倍的来到这里,四面八方都有灾民向这里走来,都是听到流言以后来这里求生存的,很多人都是拖儿带女,携幼扶老,县臣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开始控制粥棚救济的粮食,只希望可以撑过更长的时间,城外已经有了很多灾民的聚集点,并且还在增加中,李治和县臣看的愁眉不展,但是二人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再去要粮食,不然恐怕会引发民怨,那样的话更加危险,所以加强了灾民里面流言的探听,以防发什么不测之变。

过了一段时间,灾民越来越多,晋王和县臣已经有了难以承受的感觉,真的有一段流言在灾民中间开始传播,说是因为皇帝无德,四处打仗,不惜民力,不惜国帑,所以上天才会降下蝗灾以示惩戒,听到这样的流言蜚语县臣和晋王是真的惊恐了,这是有人在蓄意煽动民意?想要挑起民变?之前有人散布谣言让灾民来这里聚集应该也是一个阴谋,就是想要足够多的百姓聚到一块,他们早就该想到会有这样的意外的,可是现在怎么办?只能把民变的苗头消弭在萌芽状态,不然后面的事情只怕难以控制,不可预料,事情一直在按照有心人的阴谋进行。

于是晋王想要召集几人商量对策,可是这里哪有人手给他出谋划策,再说了这件事也不是可以让其他人知道的,还是小心为妙,到最后就是晋王,县臣,如意,狄仁杰四人商量,可是几人也并没商量出结果,因为他们的眼界并不能看到这些事是世家在背后操弄,局限于掌握信息的不完全,几人都不能确定这件事真的是一个阴谋,还是自己多虑了,很可能所谓的民变只是自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臆想的危险?再说了,就算有一些流言蜚语也不能直接认定有人蓄意挑起民变啊,民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现在灾情四起,危机暗伏,一旦真有民变,然后传播出去,这很可能引发其他地方的混乱,那为了防止民变发生,皇帝必定会派兵预防这样的危机,哪里有灾情哪里就需要派兵,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更需要粮草无数来支持,所以晋王李治和县臣都不敢做出这样的认定,万一是自己杞人忧天做出了错误的分析,误导了皇帝的想法,并且因为派兵引发了百姓恐慌,反而引发了民变,那可真就是弄巧成拙,死不足惜了,所以几人决定在观察一段时间,却不知道自己丧失了最好的机会,后面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

眼下且不说聚集的灾民是不是一个阴谋,但至少是一个危险和麻烦,就算没有发生民变,灾情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灾民是需要每天吃喝的,不用想太远,这是现在摆在李治和县臣眼前的难题,不然就算没有民变,自己这么多人也会饿死,这么一看,之前的确是多虑了。

为此几人还是决定解决眼前粮食的问题,首先肯定是需要晋王李治向太子求援,毕竟名义上还是太子在巡视灾情,李治赶紧又给太子修书一封,着重提了现在依旧有很多的灾民向李治这里走来,粮食不够了,因为不确定就没敢提民变的猜测,只是提了一些流言蜚语在传播,顺便询问太子的看法,信使狄仁杰快马而去。

太子收到书信后,又是跟李佑和李绩一起商量,李佑是庆幸自己没有跟着过去,不然这些危险和难题也会摆在自己面前了,至于流言这件事,几个人并没有实地了解情况,只是单凭想象,更加不敢给出结论了,再说了,哪一次的灾情都不会缺少谣言,几人并没有放在心上,太子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如果有万一呢?如果真的是民变呢?想到这里太子也是冷汗直流,万事就怕万一,想到这里太子就想给自己的父皇写信说一说这件事,只是转念一想,万一是误判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可是万一又真的是民变呢?自己没有上报父皇也是有责任的,毕竟自己这次是负责巡视灾情的主官,这么大的情况没有发现,那不就是失职吗?思来想去太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晋王的书信原封不动的送到父皇手中,让父皇自己做出判断,不出问题最好,自己顺利结束巡视,那一旦出了问题,书信是晋王李治写的,决定是父皇做出来的,自己也可以顺了脱身,想到这里太子一阵轻松,便安排人手把晋王的书信送往长安城。

书信传到了长安城,还是紫宸殿,还是皇帝,魏征,长孙无忌,皇帝还是拍着手中一沓书信,李绩说的没错,哪一次的灾情都不会缺少谣言,现在皇帝手中的一沓书信都是上报各地灾情的谣言的,晋王李治的书信只是其中一封。

皇帝拍着书信慢慢的道:“还是遍地谣言,还是老一套,他们的手段还是一如既往的老套啊。”

魏征思考一下道:“越简单的方法越是好方法,只是简单的散布谣言就可以达到目的,这对于世家以及那些想要火中取栗的人就是一本万利。”

长孙无忌也是附和道:“不错,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世家什么都不用付出,只是散布一些谣言,造成民怨沸腾,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伤害,因为这就是民心所在,只是可惜百姓并不能分辨谣言。”

魏征道:“这就是科举的作用,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识文断字、明白事理,那就可以分辨谣言,不用再被包藏祸心之人蛊惑。”

大家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但这并不能解决眼前的难题,百姓因为灾情饿着肚子是实情,或许被有心之人挑唆,但这遍地的谣言,又该怎么处理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跟谣言抢时间,在谣言成为现实之前尽可能的处理好灾情,那就是粮食,粮食,粮食,这也是世家选择这时候发难的原因,过去几年蝗灾时有发生,世家的谣言从不缺席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就是皇帝有足够的的能力解决灾情,这一次的机会不一样,东西皆有犯边之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也是两个吃粮食的大户,现在就看皇帝的粮库能不能扛得住了,扛不住就必须去请世家的粮库帮忙了,到时候世家就会取回之前被皇帝夺走的东西,甚至不是用粮食平等的交换,而是像过去几百年一样,把皇帝拉进世家力量编织的笼子里,重新回到皇帝和世家共理天下的传统,不然的话,就是民变四起,皇帝罪己!隋炀帝的历史重演!这才是世家暗藏的杀机,也是世家的优势,于无声处不露痕迹的给皇帝埋钉子。

皇帝向魏征询问道:“爱卿的安排怎么样了?”

魏征知道皇帝想问什么,于是回答道:“侯君集将军和李道宗将军的粮食都已安排妥当,救济蝗灾的粮食也已经准备好,就看哪里需要救济哪里了。”

皇帝点头道:“一场遭遇战,就看谁的手里有更多的对抗意外的底牌了。”

另外一边,还是世家的几位话事人,同样的在商量着这件事,其中一人问道:“事情都安排好了吗?”

另一人道:“放心吧,经过前面几次的失败,我们有了足够的教训,给皇帝安排了足够的意外,这一次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给他玩一个量变引起质变,以点带面,全局开花。”

晋王李治那里,众人还在苦苦想办法,越来越多的灾民逼得他不得不在支援的粮食到来之前想办法节省粮食的用度,不然青黄不接了就是大麻烦了。

只是再好的办法也跟不上情势的变化,粮食是在不断减少的,灾民是在不断增加的,流言逐渐从几十人传到几百人,然后到几千人,甚至更多,恐慌是谣言最好的温床,危机来临的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看着逐渐躁动的灾民,晋王李治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局面,心中慌得不知所措,县臣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治理超出平时十数倍的人数,如意看到这样的情景,虽然也很慌张,但脑子却在不停的转动。

如意想到一些办法,开源节流。

第一步,在灾民中选拔身体强健的人,德高望重的人,一部分配合县臣的猎人一起去山里打猎,一部分维持灾民聚集地点的秩序,一部分帮助建造临时屋舍,这也算是分化了灾民的一部分力量,谨防有人煽动闹事。

第二步,还是晋王求粮,继续写书信到太子手里。

第三步,晋王李治写书信到周边的治所求粮,用太子的身份,因为只靠晋王自己的身份怕是拿不到粮食,现在太子是巡视灾情的主官,只有太子的身份才有把握要到粮食,幸好太子的印信在李治的手里,至少以太子的名义写书信是可以的,这里也正好可以安排带走一部分灾民,进一步分化灾民的力量,并且可以把借粮的风声传出去稳定民心,其实李治擅自使用太子的身份是不合规矩的,是可能被追究责任的,但是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并且得益于李治的身份,只是简单的一封书信,李治相信自己还是可以承担这个责任的。

县臣一脸惊奇的看着这个年轻的女子,之前他只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见过如意,当时如意在保护李治的安全,县臣一直以为如意或许是李治的侍女,并且如意平时因为自己的身份也很少说话,现在突然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所以震惊到了县臣,但不可否认,如意这样的安排还是很合理的,特别是刚刚自己还有晋王都被灾情冲击的失了心神,这个姑娘还能条理的思考问题,是有点厉害啊,这时李治也是摸着自己的后脑,他也觉得如意安排的很好。

看似合理的办法却没有收到预想中的结果,因为此时李治和如意并不知道他们的对手到底是谁,也不知道对手为他们准备了什么样的阴谋,负责狩猎的队伍因为人数的增加,每天不得不走出更远的距离,但狩猎的成果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吃不到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大山里,猎物也随之减少。

李治送到太子手里的书信还是照常再被传递到皇帝手中,送过来的粮食却没有之前那么多,因为李治再而三的要粮食,并州的存粮也开始不再充足,并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方的支援,所以这也会成为李治的烦恼。

最严重的问题其实是李治安排到周围各地求援的粮食,虽然李治是以太子的身份写的求粮书信,但是这里不是皇城,一些地方官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世家势力的影响,这就是世家之前的准备,世家早就预料到太子可能会向周围求粮,所以提早就给各个地方官隐晦的告知,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左右为难,对上是太子的命令,对下是世家的警告,他们不敢违逆太子,但同样不敢得罪世家,所以只能做一些合理的自我保护,要不借口筹措粮食需要时间,要不只是给太子不多的粮食借口自己也缺粮,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相当于太子,当然现在可以说是处于太子位置的李治被孤立了,让李治的粮食不够吃,引发民变,这是世家的第二步谋划。第一步就是用谣言聚集灾民。

还好信息跑的比粮食快,在李治还没有等到粮食的时候,负责为这件事传信的侍卫就已经把这些消息带回到李治这里,所以李治能够得到的结论就是开源节流的开源恐怕不会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作用了,自己能够得到的粮食恐怕没有想象中的多了,同时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县臣和如意,这就是众人意料之外的变故,也就决定了众人不得不想其他的办法来弥补粮食的缺口了。

几人思来想去,还是县臣想到了一个方向,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并州王氏的族地,要不自己等人去那里借粮?并州王氏作为一个大世家,应该会有一些存粮的,应该可以借到。(太原王氏,禁婚家七姓十家之一,唐朝顶级世家之一)

李治和如意因为初来乍到,并不太了解这里的情况,现在听说距离这里不远就是并州王氏的族地,李治和如意因为在太子崇文馆学习,也知道并州王氏,因为对于世家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崇文馆的课学,现在知道了这件事,也决定这件事可以这么做,于是当下就修书一封送往王氏,当然还是以太子的名义,并且县臣认为自己作为地方官,理当亲自上门向王氏求粮,李治也是应允,于是县臣带着李治的“太子书信”奔向王氏,为了以示对于王氏家族的尊重,以及给灾民提振士气,县臣还特别邀请了灾民几位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同前往王氏,却不知道王氏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一出好戏,就等他们上门开演。

县臣一路风尘的到达王氏之后,先是通报了自己等人前来的原因,然后就被一个管事领进了王氏的大堂,此时王氏的一些人正好在吃饭,管事带着县臣走到门口等候,然后进去在一人旁边耳语一番,那人赶紧走过来,寒暄道:“诶呀,不知道是太子殿下的信使来到,在下有失远迎,请进请进,现在也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几位信使一定没有吃饭吧,先坐下吃饭,来人啊,赶紧给几位信使端几碗饭上来。”

几人赶忙表示谢意,县臣也是抽这个空隙的时间,把李治求粮的书信递给了王氏的主家,王氏开始慢读书信,下人也把饭菜端上了桌,只是出乎县臣几人预料的是,被端上桌的真的是王氏的吃食吗?清可见底的碗底只有一只手可以数清的几粒米,汤上面飘着一片菜叶子,这?王氏作为一个大世家平时就是吃这些吗?这比之救助灾民的吃食还有不如啊,这时王氏也正好看完了李治的书信,看着几人目瞪口呆的样子一脸笑意,在几人看过来的时候又赶紧换了一副悲痛的表情道:“诶,我知道各位都有疑惑,想我堂堂王氏怎么可能会吃这样的饭食,但这确确实实是没有办法啊,在外边看起来我王氏富丽堂皇、家大业大,但这也就是为了维持个世家的体面,其实吃饭的人多啊,张嘴的人多,你再看这大荒之年,家里也没有余粮啊,过得着实也是有些辛苦啊,你看,家里只能吃这些饭了。”顺着王氏家主的手指看向另一边吃饭的王家族人,的确手中的碗里都是一样的清汤粥水。

县臣等人哪里还敢搭话,只是忙说王氏清风让人佩服,实乃世家之楷模。

王氏家主也是一阵谦虚道:“哪里哪里,只是有多少米吃多少饭罢了,不过现在太子殿下为百姓求粮只是怕无能为力了,只能让县臣白跑一趟了,实在是愧疚难当啊。”

县臣也赶紧回答没有这样的说法,说的就是借粮,没有也是正常的。

本来县臣眼看没借到粮食就想赶紧回到处所想办法,可是王氏家主硬是说不能让大家空着肚子来,再空着肚子走,必须得吃过饭再走,县臣等人“盛情难却”,于是在王氏吃了一顿清水粥然后离开,王氏家主把县臣送出堂门就开始留步,剩下的由管事将人送出大门,县臣在走出一段距离后一个回头就看见了王氏家人把自己碗里的清水粥随意的倒在了地上,县臣这是才恍然,难怪刚刚王家人都只是看着自己吃饭呢,这样的饭人家是不吃的,或许清苦只是不想借粮的理由吧,这样县臣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王氏再是富有,也是王氏自己家的粮食,就算是有太子的书信也只能是借粮,人家不借自己也没有办法,于是一行人又只能一路风尘的踏上回去的路。

李治在县臣出发之后就在焦急的等待消息眼看着县臣等人回来,却是一个比一个失落的眼神,这是没有借到粮食?不应该啊,按照崇文馆老师的述说,并州王氏是大唐数得着的顶级大世家,这样的豪门怎么可能没有粮食呢?所以是王氏不借?这时县臣也讲述了自己在王氏的经历。李治和如意一阵目瞪口呆,为了不借粮食王氏故意哭穷,在家里喝清水粥?这?世家的家风不该是这样的啊,李治和如意有些难以理解。

世家的家风当然不可能是这个样子,除非他是有所图谋,心怀鬼胎,在县臣离去后不久,王氏家主就把管事叫到了眼前道:“通知他们,可以开始了。”

管事领命下去。

现在就是世家谋划的第三步了,煽动灾民民变了,然后再是第四步,以这里的民变为点,再煽动其他地方的民变,这就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然后就是第五步,在皇帝为遍地的民变焦头烂额的时候,在朝堂上逼迫皇帝改变之前的很多东西,相信一个识时务的皇帝不会做出跟炀帝一样错误的选择的,这就是世家的最后计划,一场遭遇战的终极计划,在皇帝内忧外患中给皇帝一次痛击,让皇帝回到过去几百年延续下来的老规矩,世家跟皇帝共理天下!

就在李治和如意因为没有在王氏借到粮食发愁的时候,一个陪着县臣到王氏借粮的人悄悄走了过来,如意见势询问道:“老伯是有什么事吗?”

来人犹豫道:“有一件事小的不知当说不当说。”

如意笑道:“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有话老伯您就说,是没吃饱吗?我这里还有一些中午没有吃完的饼子,给您吃了吧。”

来人赶紧道:“大人,小的不是这个意思,小的过来是想说,上午我们陪着县臣大人去借粮的时候,小的好像看到了那个告诉我们这里有粮食的人。”

如意好奇道:“哦?是吗?那人也去借粮了吗?”

来人疑惑道:“小的也是在好奇,因为那人不是在借粮,那人是王氏家的管事。”

李治听到这话因为没有多想,也就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如意在停顿一下之后,思考了片刻,神色马上一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好的,老伯,我们知道了。”

那人见李治和如意都没有说什么也就告辞离去。

只是等他刚刚离去,如意就一把抓住了李治的衣袖道:“晋王殿下,赶紧写信给太子殿下,就说王氏在煽动民变!赶紧啊!”

这时李治还不懂如意在说什么,什么王氏煽动民变?

如意见李治这样也是着急,于是赶紧道:“之前灾民的不正常聚集,我们一直怀疑是有人故意把灾民往这里引诱,后来有人私下传播不利于皇上的谣言,我们也是在怀疑有人故意煽动,但是苦于没有方向和证据,只能作罢,根据刚刚那位老伯的话,那就证明煽动灾民这件事王氏的管家至少就有参与!这说明王氏对于这次的蝗灾肯定会有所利用,所以要快速通知太子殿下和皇上啊,一定要提早做好应对民变的准备啊!”

等如意把一切说完,李治才把所有的东西联系起来,原来是这样!李治赶紧开始写信,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全部写在了书信里,如意在李治写信的时候也是把狄仁杰找了过来,只等李治写完书信就出发,这件事如意只敢悄悄的进行,不然被王氏以及有心之人察觉到,狄仁杰有危险不说,只怕他们也会不顾后果直接引爆民变,于是拉着狄仁杰躲在一边大致对狄仁杰说了情况,并且强调这件事一定要保密,这时李治也已经准备好书信,狄仁杰接过书信整装待发,如意又是强调道:“狄仁杰,十万火急,你这次把书信送到太子殿下手中,一定不要像之前一样转头回来,一定要太子殿下给你一个主意你再回来,不然我们没有应对的措施。”狄仁杰连忙点头答应,然后转身跑向马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