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师尊的情已经到了五岳为轻的地步,韩前辈离世那一日,便成了师尊成仙的那一日。
或许是因为师尊确实是天赋异禀,又得那般指导,很可能在那般年岁早已是仙体,只是还未曾渡劫,遂并未成仙。
藏经阁中曾记载,凡人成仙,须自身修为已臻化境,度过天劫,方能成仙。天劫,就是该修道者心中最难以跨过去的坎儿。过了便成仙,没过便只能是个道法高深之人了。
而韩前辈,应该就是师尊的劫吧。[121]
师尊应当是在最后关头尚存一丝理智,这般才...[122]
师尊成仙之后,比他成仙之前,更加冰冷,更加寡言,一心扑在了剑道法术之上,成了那些人眼里仙人应该有的模样。
只是,自己知道,师尊他...仍旧还是有放不下[123]。
而这放不下的,便是韩前辈。
自那以后,师尊便过上了非常平淡的日子,直到遇见天墉城的第六任掌门。那位掌门也不知修行究竟有多糟糕,竟寻常花妖都对付不了,还是让师尊给解的围。
然就是这样,却让这位掌门像是发现了世间至宝一样,就差没有黏在师尊身上了。[124]
几乎叫做是对师尊嘘寒问暖,恨不得让师尊觉得他确实很好很好,与他合作,便能扬名立万。[125]
可对于师尊来说,师尊的俗家本就是皇族之份,扬名立万对师尊来说,算什么?
难道在这些世人的眼里,不是登临最高峰,便是最佳的扬名立万吗?
再说,师尊那时的修为已然到了一个几乎整个世人都无法超越的地步,又已成仙,这些俗世的东西对他而言,又能够重要到什么地步呢?
就连韩前辈一事,师尊都能尚存一丝理智,接受来自天劫的考验,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都能控制自己。
这些虚名,对师尊而言,又算什么?
师尊成长在仙山,又是在那么一个厉害的门派中成长,还有那么多厉害的人物教导,那时的天墉派在师尊的眼里,又能够算是什么呢?
或许那个时候的云前辈,都比这天墉派的掌门厉害。[126]
这般一看,这位掌门的邀请,实则是毫无令人动心的价值。
更何况,那个时候,若是稍微对师尊了解一些的门派,怕是都在争取师尊吧?[127]
如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天墉派,又有什么样的与其他那些大门大派叫板的资格?
只是,自己也没有料到,在那许久之后,师尊确实选择了天墉派。
或许这便与书中讲的那些谋士一样吧,专挑弱势的一方,最终以弱胜强,更加凸显在君主面前的价值。
但师尊他,应该不是这么想的。[128]
虽然并不知道师尊最终选择天墉派的理由是什么[129],但毫无疑问的,天墉派确实是因为师尊的加入而兴起强大。
第六任妙法长老曾言,师尊可保天墉派三百年声名不坠。
现在看来,倒是有些一语成谶的意思。
师尊当年加入天墉派之后,就对天墉剑术进行了修缮。
修缮后的版本,也是现在天墉城弟子在学习的版本。
自修缮了剑谱和心法之后,确实天墉派整体的实力都得到了晋升。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第七任掌门不幸,竟在上任没多久之后,便仙游了。[130]
天墉城真正的崛起,是从第八任掌门开始的,也是在那个时候,这天墉派才改名了天墉城,才逐渐在修道这一块儿展露头角。
第九任和第十任掌门,则是将这种声势扩大罢了。[131]
至于涵素,或许应该称之为守门人了。
他上任之后,对天墉城的发展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仅仅的只是维持现状。
但在他收下陵端的那一刻起,恐怕维持现状都成了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
掌门的位置是一定的,但坐在上面的人却是不同的。
任何一任掌门,这一生都不会平静。
未上任之时,争取这个位置。
上了任之后,保持门派的发展,考虑下一任的培养。
卸任之后,或许都未必能够平静,也许还存在反复的情况。
在继任这件事上,当初自己想过很多,尤其是涵素究竟要的是什么。
自己自认为,应当符合接任者的角色要求。
但最终却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一度让自己匪夷所思。
直到那次听到那些弟子对师尊一事的高谈阔论,自己隐约发觉,或许自己寻求的答案距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自己前前后后思索了半晌,在略微有点模模糊糊的印象的时候,前往了藏经阁一趟。
自己前往藏经阁,仅仅只是去查阅天墉城弟子的花名册,以及《掌门本纪》[132]的。
自己是希望从这些经卷当中,找寻到对继任者的明确要求,以及思考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达到自己最初的目的。
但这般的找寻,却是未果。
每一任掌门都有自身的特点,且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被天墉城选择,都必须要考虑到当下的时代背景,并不能全然的一概而论。[133]
虽然如此找寻未果,自己却也有意外的收获。
这个收获,便来自于意外找寻到的《长老世家》。
天墉城中的掌门和长老,那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
遂有关他们的记录,都是可以数着数,便可知道谁是谁的。
唯有师尊的记录是从始至终只有一卷的,且在整个书柜中,也唯有标识着执剑长老这一栏的,是只有一卷的。并且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其余标识着掌门长老的,是可以根据掌门长老的届数来数谁是谁的。
虽然自己很靠近师尊,但对于师尊收下自己以前的许多事,尤其是关于师尊对天墉城来说,究竟是何等模样,自己却是并不那么明确的。
抱着一种好奇和期望更加了解师尊的心态,自己取了那一卷经卷来看。
那一卷经卷原本在自己的预计里,应当是将师尊的事细细记载,甚至是到了师尊喝什么茶,穿什么衣那般详细的地步。毕竟,他们将师尊当做神来看待。
但出乎自己意料的则是,那经卷里并没有如自己所期待的事无巨细,相反记载非常的简单。基本可以归纳为何时上任,何时闭关,何时出席天墉城的某某事情。其余的,什么都没有。
这让自己很纳闷,怎么会这般记载?[134]
与其他那些长老的记载差距甚远。
可再回想古钧叔叔的话,却明晰许多了。
古钧叔叔告诉过自己,在收下自己以前,师尊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闭关和云游是常态,甚少参与天墉城之事。绝大多数事情都是青冥叔叔和红玉姐在帮着处理的。[135]
也就是说,师尊他更像是天墉城的客居长老。[136]
在一般的门派中,掌门和长老都是从门派内部选拔的,是非常稳定的内部选择。[137]
但有时为了自身的发展,或者是为了某些别的目的,也会有请外部的人出任长老的情况。
因这样的长老是从外面进入的,而非从本门内部选拔的,遂一般称其为客居长老。即他的作用仅仅是帮助该门派解决某个问题,当这个问题一旦被解决,那么他便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这类人,有可能是在某方面极为出挑之辈,但又无门无派的,也有可能是其他门派的高深者,只是出于某种原因前来帮忙的。而这种帮忙有可能会牵扯到本门本派的权力使用,所以才用一个长老的名头来帮助其调度资源。
无论是何种情况,这类人都是不会深度参与某门某派的具体事务的,仅仅的只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那部分。当任务完成,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了结了。当然,这样的关系,也必须了结。毕竟是外部的人,即使同是修道者,但每一个门派的修炼方法,以及路数那都是不同的。因为两者之间是不同的,遂双方之间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外部的人也不受该门该派的约束。如此模样,对于该门该派的管理,是没有任何好处的。[138]
这般来看,师尊倒确实是非常像这种情况了。
再看看天墉城弟子的花名册。
这花名册不仅仅记载了弟子们非常基础的信息,在拜师之后,还会记载师从何人,处于哪一系长老名下等等。
就如芙蕖,在弟子花名册中的记载便是原名为何,道名为何,出生年月,是男是女,师从妙法长老,归属妙法长老门下,于何时收入门下等等。